1 物质支撑
帽儿山森林生态站根据研究需要,注重先进仪器的购置与引进。自建站以来,先后利用世行贷款、原林业部、科技部和黑龙江省的专项仪器设备经费、学校学科建设经费及自筹经费,购置了常规仪器、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修建了住房、实验室、道路以及相应的交通、生活和通讯设施等。因而,基本可以满足生态站的科研、监测、教学和生产示范等四大中心任务的开展。
1.1固定样地和长期试验地
帽儿山森林生态站主站点位于帽儿山林场新垦施业区Ⅱ分区,附站点分别处于新垦施业区Ⅰ分区和凉水自然保护区。主站点(Ⅱ分区)经营面积2435 hm2,自1959年起陆续设置各类固定样地71块,包括:栽针保阔途径的各种试验和长期观测次生林结构、动态、生产力变化的固定标准样地;侧重某一项观测的固定样地,如演替、竞争和更新过程的固定样地;种源试验地以及用于测定生理生态测定造林地;生殖生态学的固定观测地;原始阔叶红松林大面积固定样地(9 hm2);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大面积固定样地(9.12 hm2)等以及经营措施的固定样地等各类试验林200多hm2。
另有实验生态学长期研究基地,包括:落叶松移栽实验地、倒木分解长期实验地、群落发生长期实验地、东北主要树种生理生态长期实验地、良种壮苗繁育基地、种源试验基地等。
1.2 野外设施
1984年建成测水堰4座(集水区面积分别为4000、147、24和16 hm2),径流平衡场4个(集水面积为500m2);地下水位测定井2口。测定树干径流,对直径不同的蒙古栎、白桦等20余株树安有导水管和接水桶,现已完成。先后建成木质观测塔12座(生理生态测定和生殖生态观测)。全自动环境监测系统10套。自动树干液流(Sapflow)测定系统5套。
1.3 室内设施
现有仪器设备270多台(套),总价值3000多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7台,20-49万元30台,10-19万元28台。目前拥有大型仪器主要有:Multi C/N 3000分析仪、连续流动分析仪(AutoAnalyzer3–AA3)、Li-6400P CO2/H2O红外气体分析仪、 Minirhizotron (微根窗仪)、涡度相关系统、DNA测序仪、DNA合成仪、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双向电泳系统、高速冷冻离心机、凝胶成像系统、超低温冰柜、倒置显微镜、万能显微镜等。常规仪器有:PMS便携式植物压力室、TDR土壤水分速测仪、天平、烘箱、冰箱、LI-3000叶面积仪、水位自计仪、计算机、LAI2000冠层分析仪、GPS等。
1.4 基础设施
交通通讯:主站点距哈尔滨市110km,有高速公路通往;各个站点都有公路连接和公共汽车;每个站点都有的汽车、车库、有线电视、网络连接。
实验用房:主站点有实验研究楼1栋(620 m2),建于1985年;附站点有各自的实验室,用于样品的预处理分析和数据处理;进一步的分析处理在校本部进行。
食宿条件:主站点有宿舍楼1栋(400 m2),建于1978年;附站点有各自的宿舍、食堂和客座公寓。同时可容纳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人员近百名。
2 技术支撑
为确保试点站的科研、示范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生态站的固定科研人员保持在30人以上,主要来自生态学科、森林培育学科、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土壤学科、野生动物资源管理学科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负责常规观测和配合研究人员工作的技术人员5人,管理人员4人,并注重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结构优化。
研究站的科研和技术支撑人员均享受东北林业大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的工资、岗位津贴、保险、福利待遇以及必要的生活和办公条件。对科研、管理和技术支撑人员在年度实行考核:对科研人员,主要以科技成果产出为主要评价标准;对管理人员,主要以履行岗位职责的质量与效率为评价标准;对技术支撑人员,以科研保障程度与服务水平为评价标准;以绩效工资体现效益的分配方式。各类人员各尽其责,各得其所,构建起人人奋发进取,个个力争上游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2.3 依托单位
帽儿山森林生态站依托于东北林业大学,自1999年帽儿山森林生态站成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点站)以来,学校在建设经费、仪器设备、人员配备、政策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7年来,学校累计投入经费355.9万元,用于对生态站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住房、专家公寓、交通、通讯等)进行维修和重建。同时,积极鼓励相关学科以生态站为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按照“东北林业大学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的暂行规定”,“东北林业大学学术名师资助计划实施方法”,“东北林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创新项目资助计划实施办法”,“生态站开放基金申请办法”、“生态站客座研究人员申请办法”等科研资助办法,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在试点站进行科学研究,作好前期工作,为争取其它国家和省部级科研经费打好基础,项目经费投入累计2655.0万元。此外,根据生态站的工作任务,学校确定了相对稳定的固定人员,并对其工资和福利待遇方面给予保障。